唐高宗永隆元年(公元 680 年)八月,英王李显被立为皇太子天成创亿,年轻貌美的韦氏走进了他的生活,成为了太子妃。那时的他们,或许也曾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。开耀二年(公元 682 年),韦氏生下邵王李重润,后来又陆续生下永寿公主、长宁公主、永泰公主 。生活看似平静而幸福,然而,命运的风暴却很快席卷而来。
弘道元年(公元 683 年)十二月,高宗逝世,李显继位,即唐中宗,韦氏顺理成章被册封为皇后。但好景不长,仅仅过了两个月,嗣圣元年(公元 684 年)二月,中宗因妄言优宠韦后亲属,触怒了武则天,被废除皇位,贬为庐陵王。韦氏没有丝毫犹豫,毅然决然地跟随李显踏上了流放之路,先是被流放到房州(今湖北房县),后来又改住均州(今湖北均县) 。
流放的日子艰难且充满恐惧。每一次朝廷使节的到来,都让李显胆战心惊,以为自己大限将至。在这种极度的惶恐中,李显几近崩溃,多次想以自杀来结束这无尽的折磨。而韦后,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,始终陪伴在他身边,给予他鼓励和安慰。她轻声劝说李显:“祸福无常,岂可轻死!咱们最多不过一死,何必这么着急呢 ?” 在韦后的鼓励下,李显逐渐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。
展开剩余86%在艰难的流放途中,韦氏还生下了最年幼的女儿裹儿,也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安乐公主。当时条件艰苦,连包裹婴儿的衣物都没有,李显匆忙撕下自己襟袍的一角,才将女儿包裹起来,这份窘迫中的父爱令人唏嘘 。
在长达十五年的流放生涯里,韦氏家族也遭遇了灭顶之灾。父亲韦玄贞被流放钦州,最终含冤而死;母亲崔氏被钦州首领宁承兄弟残忍杀害;兄弟韦洵、韦浩、韦洞和韦泚也全部死于容州。韦氏的两位妹妹,只能仓皇逃回京师,艰难求生 。
这段流放岁月,是韦后与李显感情的试金石。他们相互扶持,共患难,那份真挚的情感在困境中愈发深厚。李显也曾私下对韦氏发誓:“如果日后我能重见天日,一定会让你随心所欲,不加任何限制 。” 这份誓言,为日后韦后的行为埋下了伏笔,也成为了她在权力之路上越走越远的一个重要因素。
复立为后:权力之门的开启圣历元年(公元 698 年),武则天在狄仁杰等大臣的劝说下,召回了庐陵王李显。次年,李显被重新立为太子 。这本该是命运的重大转折,是苦尽甘来的时刻,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多的悲剧。
大足元年(公元 701 年),韦氏的儿子邵王李重润和女儿永泰郡主李仙蕙、女婿魏王武延基,因私下妄议武则天的亲信张易之、张昌宗兄弟,被武则天赐死。白发人送黑发人,韦后心中的悲痛可想而知。然而,在残酷的政治斗争面前,她只能将这份悲痛深埋心底 。
神龙元年(公元 705 年),武则天病重,凤阁侍郎张柬之、鸾台侍郎崔玄暐等五人抓住时机,联合发动政变,从武则天手中夺取了皇权,拥护李显重登皇位,史称神龙革命 。
韦氏再次被封为皇后,大赦天下。此时的她,想起了曾经李显许下的誓言,再加上经历了多年的苦难天成创亿,心中的欲望开始悄然膨胀。她开始渴望权力,想像武则天一样,在朝堂上拥有一席之地,掌控自己的命运 。
韦后重新成为皇后以后,便像武则天在高宗朝那样,开始干预起朝政来了。桓彦范等大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上表劝谏,认为皇后不应干预朝政,否则会导致国破身亡。但李显念及与韦后的患难之情,并没有采纳大臣的建议,反而对韦后更加宽容 。
韦后并不满足于在幕后影响朝政,她想要走到台前,真正地掌控权力。于是,她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,任用族兄韦温把持朝政,让韦氏子弟盘踞在各个重要部门,逐渐形成了一股庞大的韦氏势力集团 。
权力的深渊:“淫荡” 之名的背后随着权力的逐渐稳固,韦后开始显露出一些让世人诟病的行为,“淫荡” 之名也由此而来。
中宗与韦皇后之女安乐公主嫁给了梁王武三思之子武崇训。而婕妤上官婉儿,因执掌宫中事务,与武三思私通。上官婉儿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,向韦皇后推荐了武三思,韦后竟欣然接纳,武三思因此得以与中宗商议政事,权势日益增大 。
礼部尚书韦巨源,为了攀附韦后,与韦后叙为同宗,被韦后擢升为同中书门下三品。在韦后的纵容下,武三思与韦后频繁往来,甚至传出了二人私通的丑闻。更为荒唐的是,中宗对此似乎视而不见,甚至还亲自安排他们幽会,这让朝堂上下议论纷纷 。
据史料记载,武三思与韦后常常一起玩一种叫作双陆的游戏,中宗则坐在一旁为他们数筹码,这一幕实在是有失皇家体统。但中宗或许是因为曾经的誓言,或许是自身性格的懦弱,选择了默认这一切 。
除了武三思,韦后还被传有其他男宠。据说有一个杨姓厨子,因为相貌英俊,被韦后调入宫中专门伺候自己;还有一个马姓御医,偶然为韦后诊治,因俊俏的容颜吸引了韦后,之后韦后便有病没病总招他来;另外,还有一个叶姓马贩子,在宫中元宵节表演马技时,被韦后一眼相中 。
然而,这些所谓的 “淫荡” 行为背后,真的只是简单的男女私情吗?从政治角度来看,韦后的这些举动更像是在巩固自己的势力。武三思作为武则天的侄子,在武氏家族中具有重要地位,韦后与他勾结天成创亿,能够借助武氏家族的力量,壮大自己的势力集团 。而上官婉儿推荐武三思,也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,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,在朝堂上站稳脚跟 。至于那些所谓的男宠,他们或许也只是韦后手中的棋子,被用来满足她在权力斗争中的某种需求 。
疯狂的权力追逐:走向毁灭的边缘韦后在权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,变得越来越疯狂。她不仅在朝堂上排除异己,打压那些不服从自己的大臣,还纵容女儿安乐公主卖官鬻爵 。
在韦后的纵容下,安乐公主将官爵按品级明码标价,公开兜售。不管是屠夫酒肆之徒,还是为他人当奴婢的人,只要向她们行贿三十万钱,就能够直接得到由皇帝的亲笔敕书任命的官位。由于这种敕书是斜封着交付中书省的,因而这类官员被当时的人称为 “斜封官” 。
这些 “斜封官” 数量众多,导致 “政出多门,滥官充溢”,严重扰乱了朝廷的正常秩序。国家的财政负担也因此加重,贿赂公行,歪风邪气在朝堂上肆意蔓延 。
韦后还不满足于此,她的终极目标是效仿武则天,登上皇位,君临天下。她开始积极谋划,制造舆论。她让亲信宗楚客等人提议给自己上封号为 “顺天翊圣皇后”,并诈传谣言,说韦皇后应当受命临朝称制 。
太史迦叶志忠也迎合韦后的心意,献上《桑条歌》,诡称韦皇后应受皇命。而上官婉儿也鼓动韦皇后效法武则天,改定制度,给亲党封官加爵 。
韦后以及各位公主还大肆兴建佛寺道观,擅兴徭役,耗费了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财力,百姓苦不堪言 。
此时的韦后,已经完全被权力蒙蔽了双眼,她的行为引起了朝中大臣和李唐宗室的强烈不满。太子李重俊,因不是韦后亲生,备受韦后和安乐公主的欺凌。安乐公主甚至常常称太子为奴才,还唆使韦后废掉太子,立自己为皇太女 。
太子李重俊忍无可忍,于神龙三年(公元 707 年)七月,联合御林军将军李多祚率兵发动政变。他们冲进武三思的府邸,杀了武三思、武崇训父子。随后,李重俊率兵陈兵玄武门下,想要诛杀韦后等人 。
韦后等人惊慌失措,急忙拥簇中宗登上玄武门城楼。中宗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,以重赏策动御林军士兵倒戈。最终,李多祚被杀,李重俊仅率少数亲兵逃出长安,后被侍从杀死 。
这次政变虽然失败了,但却给韦后敲响了警钟。然而,她并没有因此收敛自己的行为,反而更加变本加厉地追逐权力 。
弑君疑云:真相究竟如何景龙四年(公元 710 年)六月,中宗李显突然驾崩,年仅五十五岁。关于中宗的死因,历史上存在诸多争议,而韦后也因此被卷入了弑君的疑云之中 。
据《新唐书・中宗本纪》记载:“六月,韦后及安乐公主、散骑常侍马秦客反。壬午,皇帝崩,年五十五。” 这里暗指中宗驾崩与韦后等人谋反有关 。《新唐书・睿宗本纪》更是明确提到:“景龙元年六月壬午,韦皇后弑中宗,矫诏立温王重茂为皇太子 。”
但《资治通鉴》却记载:“散骑常侍马秦客以医术,光禄少卿杨均以善烹调,皆出入宫掖,得幸于韦后,恐事泄被诛;安乐公主欲韦后临朝,自为皇太女;乃相与合谋,于饼餤中进毒,六月,壬午,中宗崩于神龙殿 。” 这里将下毒的主谋指向了安乐公主与马秦客、杨均,并未提及韦后 。《旧唐书・中宗本纪》也只是说中宗中毒身亡,指出马秦客和安乐公主的嫌疑,没有直言下毒之人和韦后有关 。
现代学者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。黄成运在《唐中宗之死与皇权之争》一文中认为,所谓 “韦后鸩杀先帝,谋危社稷”,实际上如同讨武瞾檄称武则天 “杀姊屠兄,弑君鸩母”,不过是后来唐隆政变的口号而已 。欧佳在《唐中宗之死新论》中推测 “马秦客(或包含杨均)和安乐公主、武延秀是主犯,韦后则是从犯” 。
无论真相如何,中宗的死都让韦后站在了风口浪尖之上。中宗死后,韦后秘不发丧,她与韦温总揽内外,安排亲信统领禁军,试图掌控局势 。
唐隆政变:权力的崩塌韦后的种种行为,引起了李唐宗室的强烈反抗。其中,李旦之子临淄王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,决定发动政变,推翻韦后的统治 。
景龙四年(公元 710 年)六月二十日夜,李隆基率领羽林军夜袭玄武门。韦后听闻政变的消息后,惊慌失措,匆忙出逃。但她最终未能逃脱,被士兵斩杀,首级被悬于东市示众 。
安乐公主也在这场政变中被杀,她的 “皇太女” 美梦彻底破碎。韦氏一族尽灭,史载 “襁褓无遗” 。
随着韦后的覆灭,她所追求的权力也瞬间崩塌。曾经不可一世的韦氏势力集团,在这场政变中灰飞烟灭 。
韦后的一生,充满了争议和悲剧色彩。她从一个与丈夫共患难的女子,逐渐变成了一个被权力欲望吞噬的政治人物。她的 “淫荡” 之名,或许更多的是权力斗争的产物,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动机 。她试图效仿武则天,登上皇位,却没有武则天的政治智慧和能力,最终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 。韦后的故事,成为了唐朝历史上一段令人唏嘘的篇章,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。
不知道这样的讲述是否符合你对韦后故事的期待?如果你还希望我对某个部分进行更深入的探讨,或者从不同角度解读韦后的行为天成创亿,都可以随时告诉我。
发布于:浙江省七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